其他

每一个被裹挟着加入“升学战争”的家长,我邀请你一起来回答这四个问题

2017-06-08 我家有个小学生


我们是来自7座城市的10名小学生家长

在此交流科学、实用的教育经验

欢迎加入我们

@xjmomo 家儿子今年已经上大学了,作为一个见识深远的过来人,她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看得特别透彻。


围观过前段时间魔都、帝都的各种升学乱象后,她发现,从幼升小到小升初,从北清复交到哈耶鲁,中国家庭在追逐名校的征途上乐此不疲。她觉得有话要说,希望大家静下来分析分析:当我们追求名校的时候,到底在追求什么?


  •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预期是什么?

  • 目前我们手中的资源有什么?为了竞争名校,需要付出多少?

  • 即使我们辛苦付出了,孩子会满足这种人生吗?


她说,如果这些文字能增加几个家庭的理性,就心满意足了。但愿我们共同努力,提醒别人,也提醒自己,让教育回归理性。感谢@xjmomo的分享!


文 | xjmomo、父愚女乐


从怀孕之日开始的早教,早起跑、早规划、多努力。这种思维并不是今天才出现,这是整个升学战争多年来愈演愈烈的根源思想。


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家长受到刺激,不得不被裹挟着,主动被动地参与到升学战争中,参与到以孩子的竞争为主题的人生中来。


如果孩子到大学毕业是22年,那就是至少父母一方会放弃自己的事业生活,以孩子为中心,替孩子做主推孩子前进,人生的最好的年华就为孩子付出了。下一代也许还会走这个路,30岁之后的22年就是为了孩子的22年,50之后又到考虑自己老后退休的日子,没有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日子怎么过。接着再替孩子操心工作婚姻孩子……


这个循环,大家不觉得悲凉吗?就如小白鼠在滚筒里跑的时候自己停不下来,就如以前限量供应的时候任何一个摊位都会排长队,不知道买什么反正有队就排就好了。就是今天去买东西,看见队排的长的,莫名有种肯定是好东西要抢的冲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60后70后独有的反应,80后90后00后是不是还是这个感觉。


名校为什么好,甚至什么是名校,估计很多人都说不太清楚。名校里就一定都是名师吗?名校里的优秀孩子一定是自己孩子以后人生中有用的人脉资源吗?指标太多,真是很难全面考量。


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说不清楚。所以很多家长会按照学校排名去挑选学校,排名高就是好。竞争越是激烈的越是好。限量供应型的人都是这个价值标准,队伍排得越长商品价值越高,里面是草纸还是面条无所谓,抢手就好,抢回家来再说,反正都能用,错不到哪里去。


另外说一句,这个教育资源争抢的劲头绝对和在什么地区没有关系。有这种习惯和观念的人,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任何发达国家,还是要去竞争名校,感觉还是在追逐“稀缺教育资源”。每个地方“最好的”都是需要努力去抢的。所以,在美国还是亚洲家长最着急孩子学习,孩子成绩,孩子学校,孩子孩子孩子。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存在意义,除了是孩子妈、孩子爸。


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我虽然不认同,但是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可以有人去追求,但不需要是所有人。下面要转述的一位朋友的观点,已经不为孩子的基本温饱而犯愁,因此更要给予孩子自由选择和追求的权利。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父母可以给子女最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选自己有激情的事业!就是这么想的,孩子有条件任性,不受经济压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我能给予她的幸福。我们当年毕业,挣钱找好工作是第一目标,我的孩子还要站在我们原来的点,不是另一种悲哀吗?做自己喜欢的事愿意的事,智力、心情、努力都会几何倍增加,这个增加不是和周周比较,是自我的提升。也相信,这样出来的孩子,不用担心工作,这个社会是需要各种人创造财富的。”


Harvard: Enter to grow in wisdom ... 


所以,今天我想继续说说这个名校选择的逻辑问题。每一个意图为自己孩子制定“人生规划”的爸爸妈妈,我邀请你来一起回答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孩子未来经济收入目标是什么?多少才够?


举个例子。我家阿姨所在的村子有半数人家有自己的轿车,有自己的新楼房。小学毕业的阿姨现在年收能有10万人民币(和我的教授亲戚的工资差不多,养老金等福利待遇除外),因为阿姨非常努力,日夜在劳动。阿姨和上海大专毕业的朝9晚5的小会计比,虽然劳累些,但是收入却能比小会计高。


不要看见知识就是价值都信了,知识不会自然转化成价值,需要将知识运用到生产,创造,通过劳动加工为服务和商品,在市场供需里得到价值交换,这才是劳动力,脑力,能力,经验等等最后转化为金钱收入的价值转换链。知识和价值当中不是一个直等号!


我们经常抱怨现在外面吃个饭这么贵,买件衣服这么贵,阿姨这么贵,为什么?因为农作物动物价格提高了,因为原材料和中间加工,末端服务人件费提高了。为什么提高了?因为自由经济和市场供需在引导价格的正确方向。资源、体力、脑力、能力经验、创新的价值都在不断最适化。农民工人服务员各行业的收入(劳动价值)都在被再定位,合理化。尤其未来劳动人口在10-20年间会持续减少,服务行业缺的就是中低端劳动力,而不是高端知识型人才。


20年前留学都挑生物、计算机,后来生物不读到博士都难找到工作。普通程序员后来都不找大学毕业的,找高专的都足够了。学计算机的一大半在玩创业,高不成低不就,要不干脆玩股票。国内一度新闻传媒火的不得了,而美国最难最累收入最低的职业里就有记者。更发展变化地看,未来世界的消费需求会更加两极分化,一端是更依靠人性化细微服务的高端领域(更优越的体力脑力Hospitability和创意),另一端是更价格低廉的全自动生产的产品或者机器提供的服务。于是有消失的行业,也有新生的行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长远未来,脑力劳动中的单纯知识型和重复型都会和单纯体力劳动一起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而消失。


那么在如此纷繁复杂日益变化的世界,试问,你觉得孩子未来的经济收入目标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多少是底线?个人可支配收入某种货币为:20万人民币,10万美金?还是某种职业?还是收入的社会相对水平?


父母有什么样的期待都可以,可以不期望孩子在麦当劳拉门在酒店打工,也可以期望孩子能和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一样成就一代传奇。我们都说孩子应该有各种梦想,父母为什么没有权力有各种期待?而且我是相信高远的梦想和期待正确运用的话,是能让孩子达到更高的成就的。人类应该鼓励这样的努力。但我希望父母能多学习,多思考,不要以为孩子不知世事,不懂生活艰辛就否定孩子的意见。不要以为自己看够了社会百态就是洞悉了所有,找到了真相。愚昧和智慧没有决定性的区别,却有着共通点,互相都会觉得对方是睡着,只有自己醒着。你今天所歧视的麦当劳拉门和酒店小工也许几年后的收入会和公司财务售后服务普通白领相差无几,一本二本没进的快递员、厨师、导游、护士、理发师不一定就比海归海待、一本二本的毕业生在生存竞争中更艰难,他们都必须通过各自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很多样的价值观。不否认,有一些人是仅以金钱标准来衡量人生的价值。但也同样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价值观存在,大家都有权利去追求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并去期待孩子的未来生活。


比如我一个爱好业余交响乐的朋友仅是一个中学老师,太太是临时杂务工,而他的父母退休前是上市公司董事,并没有为孩子没进名校没有高收入而后悔,相反是自豪,每次都去听音乐会,说小两口虽然早起抹黑这么辛苦(中学普通老师的房子确实是在偏远的地方,每天路上就要2个半小时),可这是孩子自食其力努力的结果,凭什么不自豪?自己的孩子是学校里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扎克伯格有这么多财富,可是他并不需要特别大的豪宅,名牌衣服和豪车。有人说财富自由即可。多少财富算自由?按照我孩子的说法,只要有民工能吃的饭菜(地沟油也无所谓),有能睡觉的地方(蜗居也无所谓)即可。他的周围不乏富人的孩子,可从不介意自己的手表衣服是不是一样是名牌,自己的16岁生日礼物会不会是一辆汽车。孩子说我有福气,自己好养。我说是你有福气,我把你教的这么容易活下去。


麦当劳拉门的也好,酒店打工的也好,菜农、渔民、银行职员、餐馆服务员也好,请大家和孩子观察一下周围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经济变化,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化,想想未来的趋势和可能性,再来说,我期待孩子孩子未来经济收入目标是什么,生活水准的底线是什么。


二、普通学校孩子达不到经济收入目标的可能性是多少?名校孩子能达到经济收入目标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这个问题应该大数据来分析。美国名校的毕业生平均收入细到专业,细到刚毕业,毕业10年,长至一生的调查统计都有。确实是名校整体上毕业生收入要高于普通学校。但是单纯个人成就的因素并不可能具体分析。因为名校有一部分人进了家族企业,他们的升迁或者成功会更容易。


即使如此,我希望大家还是不要囫囵吞枣接受这个表象,不要过度低估普通教育资源的实力,同时不要过度高估优质教育资源的实力。外力不是一切,人的内在才是根本。你不要看人家的孩子,各种各样结果都有,你要想想自己的孩子会怎么样。


还是举我身边的例子,我家以前的阿姨是安徽一个小镇出身,她的大侄子小侄子都是当地普通高中,两人自身都比较努力,虽然没有竞赛培训英语各资源,但还是考上了浙江和上海的二本。大侄子对商业有兴趣,选了商科。小侄子对工科有兴趣,选了机械。毕业以后,大侄子在杭州找了一家公司做销售,2年以后就下广州自己创业,创意出各种印花自动雨伞,还可以来图加工,小企业做的有模有样。小侄子毕业以后进了一家德国公司在上海的工厂做技术维修,有培训有补贴有宿舍有公司付费学驾照。他甚至跟着德国工人一起拆卸维修大型机械,国内还没有几个人能有这种机械的维修经验。2年以后他的工资已经比一本毕业在IT公司工作的程序员高了。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位亲戚,上海的独生子小皇帝。父亲每天早下班把孩子接回来,英语班、奥数班、围棋班。还要陪他玩的开心,家里成套的积木火车乐高。还要让他知识渊博有深度有修养,绘本、历史书、旅游、展览,凡是能投资的时间和金钱精力,都在这个小皇帝身上了。孩子还算聪明的,没有特别努力也进了有名的小学,初高中。他从高中开始就不让父母去学校开家长会,因为他嫌父母没有高职位、高学历、高颜值,觉得没有面子。父母在高考前请了昂贵的家教补习,最后如愿以偿进了华师大。4年毕业后这孩子说我找不到工作,我想做的人家不要我,要我的我不想做。不是嫌工作累就是工资少。最后父母只能求爷爷告奶奶,请亲戚帮忙进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不知怎么转着转着就捧上了公务员的金饭碗。这孩子现在还要靠父母给他付一半的房贷,自己却买上了进口车。为贪图单位的免费午餐胡吃海喝,30岁不到的孩子我怕他要高血压糖尿病。


诚然这些和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一样都是个例,有失败也有成功,都不能代表整体。但也说明城乡普通教育资源再差,师资生源和一线城市名校有巨大差距,但还是普及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社会能力。至于体能道德素质,我并不觉得普通教育资源与名校的优质资源整体有特别大的区别。甚至在道德善良诚信仁爱等内在品质方面,普通教育资源里面也许更有健康的气氛。也许这些孩子没有机会学钢琴,没有机会学游泳,没有机会去国外旅游开眼界,他们只能有一双球鞋,跑步篮球足球都是它,但这些孩子的纯真和理想热情不会比名校的孩子差。


影响人成长的要素,有先天的,有后天环境影响的,还有成长过程中内在的变异。所以即使孩子拥有父母的高智商基因,后天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还有不同,同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都还有不同。不要过度高估名校优质资源的作用,更不要过度高估家长的各种眼界学识判断力,世界上没有人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另一个人出来!我的一位朋友说了一句箴言,教育就是遗憾的艺术。


哪一个Level的学校,哪一种资源里都有好中差,都是有层次的。在同一个学校中,由于孩子内在差异,努力程度,都会有分化,美国大学每年都有读不下去退学的,毕不了业的。又如美国有些学校排名不一定高,但是某专业却可能是全美第一,自然这个专业的就业和收入可以高过Top校的同专业。有些专业在美国很难找到工作。所以孩子进了名校,就能保证他今后的工资收入一定好,这肯定是一厢情愿。


即使普通学校里的“差生”没能考上大学,真的在麦当劳打工在酒店打工,这个社会也还有渠道给勤恳敬业的年轻人以向上的通道的。麦当劳和酒店都有比较规范的员工培训和考核制度,即使不能到经理的位置,到岗位主任完全是可能的。在麦当劳打工在酒店打工自食其力的孩子为什么会比鄙视自己父母却需要靠父母付房贷靠父母找工作的孩子让人可怜呢?我太不能理解了。工资确实不高,吃的可能就是用地沟油做的小餐馆,住的可能是蜗居出租房,可如果这孩子愿意勤恳,愿意踏实,怎么会不能在需要这么多踏实劳动的社会里一步步走到他力所能及的高度呢?


三、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直至就业为止的竟争,父母的付出和孩子的付出是多少?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升学竞争、名校情结就和以前的皇帝选美一样。父母觉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才是女儿的幸福所在,是自己理想实现,是光宗耀祖的话,就会以选美的标准忖度皇家的口味,来“量身定做”美女。


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好的学校,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太辛苦了。排个队费点钱买个学区房都不算什么了,最大的付出就是忖度名校要什么样的孩子,按照那个“标准”去打造自己的孩子。需要思维敏捷的就去思维班,需要竞赛成绩的就去竞赛培训,需要多样爱好的就要爱好班,需要领导力的又要去计划互动去争取领导者经验……


有人会说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快乐的!你以为孩子是豆腐是橡皮泥,随便捏的啊?随便捏你试试,你会快乐吗?那是得多自虐啊?


名校如果多了,那就不是稀缺资源了。所谓稀缺,主要还是Selective,他们只供应非常少的席位给市场。里面花好叶好,不顾到底哪里适合自己的孩子,就觉得他们是少部分人能进的地方,自然在未来竞争中有优势,不计代价去竞争这种资源。这是现在的盲目跟风的潮流。而实在是竞争者过多,以至于名校自然年年抬高标准。由考试成绩到竞赛成绩,再到特长面试,再到考核父母。


这和黄牛一样,他们垄断了票源,想要的人自然要去他们那里买,那他就漫天要价,看到价格日涨,大家不得不赶快买,人为的供求不平衡造成价格飞涨的畸形。不是光有黑黄牛,黑学校,黑培训,没有黑家长这个恶性循环是转不起来的。因为真有很多家长认为进不了名校我的孩子一辈子就失败了。由于对名校的盲信迷信和为了孩子不计代价的传统观念,才能使人为的供求不平衡愈演愈烈,家长孩子的付出可以说是无底黑洞。


当你有自己的理念和目标,再根据自己家庭条件、孩子特点,来设计教育内容:习惯方法知识爱好能力活动的时候,帮助孩子共同为目标努力的时候,都容易看到进步找到满足快乐,或者说什么时候适可而止,根据孩子的感受度和反应来互相折衷调整,理性控制是不难的。


因为漫长的人生中,最大的困难不会是一次竞赛,考试成绩,升学成败,而是每一天,是与自我的斗争。


而把名校作为最终目的,教育的动机变成升学竞赛和最终的个人成功的时候,需要面对无数竞争者的时候,你只能按照别人制定规则中的加分项来努力,不管这是不是和孩子的弱点相矛盾,是不是会浪费孩子别的特长,是不是和孩子真正的意愿相违背。这真是人才培养里最大的浪费。因为弥补一个弱点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得到的成果远比不上发挥好固有特长来得大。被动的努力永远不会比发自内心的追求所产生的力量大。


四、即使付出巨大,即使进了名校,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家长是满足了,可是孩子一定满足这种人生吗?家长期待的经济目标的实现就是他们想要的人生吗?


一点经济没有不行,但是只有经济也肯定不行。在对名校的追逐中,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作为人的那一面有没有会被别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没有因为父母的这种投机功利的“因”而出来自私势利的“果”?孩子的经济利益本来通过别的努力奋斗在长远人生中自然就可以获得的,却因为非要通过名校一蹴而就,却失去了更重要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和面对情感伦理的能力,家长要想一想这个代价和风险值不值得。


可能有人会说我在教育上不考虑性价比,只要我能付出的,我愿意给孩子一切,只为孩子好。可是孩子是不是认为这是好呢?孩子有没有从心里认同他们需要的人生是要依靠名校这条唯一的道路来完成?家长有没有尊重过他们的内心想法,或者引导他们去发现,思考我想要怎样的人生?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我的真正热爱和快乐是什么?我是不是愿意为升学名校的各种竞赛活动而付出时间和精力?


再说我另一个亲戚的真实的例子。他们自己都是教师,学校校长,一辈子的教育工作者,很注重孩子的学业和爱好,多种发展。书法,英语,竞赛,社团,能参加的都参加了。孩子也很争气,一直是三好生,各种得奖。她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自己选的新闻系。父母为了她的择业更有竞争力,又送她出国一年去澳大利亚学英语。大学毕业这孩子没什么特别想做的,继续去香港学传媒读硕士。硕士毕业还是没特别想做的。这时候父母着急了,花了这么大的精力,精心培养的孩子没有个正经职业。孩子自己不着急,她去新东方打工教英语,然后发现原来自己喜欢教书的感觉,赶快去考了师范资格,找了个学校做英语老师去了。


我觉得结局还算好的。这孩子听话学了这么多年,最后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了。父母也许有点哀怨,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并不是他们期待的精英和耀人的结果。但是他们没想过,他们一直在喂孩子,虽然是营养全面的饭菜,可是孩子没想过我为什么要吃这些,我是喜欢呢还是饿了真想吃。其实那孩子以前的“优秀”都不是内在动力,她只是顺着父母立的杆子爬上去了,她只是听话吃了这许多年饭。然后她才遇到机会找到她真想吃的饭,她自己挣的饭,她能快乐吃下去的饭。虽然结果在父母看来代价与期待不对等,但是万幸这个孩子在做人方面比我前述的另一个亲戚的孩子要好多了。


所以美国人会说亚裔到大学为止在与他人竞争中的做题竞赛透支了人生的大部分能量,等到大学结束了就开始想怎么享受这不用考试不用做题不用竞赛的物质生活。而不是我享受了优越的教育资源,应该如何回馈社会,去帮助得不到这个资源的人成就他们的理想,或者去帮助家乡的人,让自己的能力可以服务更多的人。


Harvard: 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那么到底怎么看待名校,该以什么心态去对?

所谓的名校从来不可能给你任何保障给你一个优秀的人和美好的人生,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学校可以!学校(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地方)只是你实现教育的一个资源,不是全部。还有家长自身,家庭内部,社区社会,书本影视网络和各种文体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孩子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在能力所及范围内调整运用这些资源即可。我们的愿望很多,我们的条件或者说资源(时间金钱等等)一定是有限的。我们要思考,要取舍,要有优先重点,哪些是孩子长远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品质能力等等。


1、家长能为孩子教育付出时间、脑力、体力、金钱、社会关系等资源,conservative,stretch, aggressive型都可以

什么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要全面综合考虑。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金钱过分的时候,有可能会牺牲家庭和谐、事业爱好,这种牺牲反过来可能影响孩子的内心健康,都是相辅相成的。不是所有人都要把自己的人生押宝到孩子身上去。有的职业妈妈确实是身心疲劳,有的全职妈妈也还是身心疲劳,家长和孩子都为了赶跑竞争而存在了。


家长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变化成长的。家长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改变会带动并促进孩子的进步。所以这里有一个Power of Parents,先到自己身上找找宝,效果会比依赖外力强。家长的作用不光是Pay and Push,怎么发挥好,怎么对孩子的成长起更多的正面作用,才是家长的努力和艺术。


2、以孩子长远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品质能力(Academic-Professional/Personal-Social,学业职业的和做人的)为基础制定教育目标和规划内容

根据家长自身的经验,掌握的情报,审视社会经济的变化,配合孩子的特长变化和周围的学习资源可以适宜地修改计划和内容。比方计算机编程、外语,可能科技和环境改变了,需要的能力也会改变。


3、观察和发掘孩子的特点,特长

较多的尝试和机会可以让你更多地了解孩子。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和变异都不一样,现在的特点不一定几年后还这样,什么可能性都有。所以既要了解现状,也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宽容耐心。孩子也许一直会有某种弱点,但还是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他会让你惊喜,弱点变成优点,只是需要你用心,需要契机,需要时间。


4、掌握周围的学校情报

根据以上的1-3,以及你和孩子对学校的特殊要求做出利弊的表格(Pros&Cons),比如学校的理念和你的教育方针是不是接近,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条件怎么样,学费是不是能承受的范围,学业课程设置和你的需要是不是接近,学校要求的最低学习能力和你孩子的能力是不是接近,他们对上中差的孩子分别是什么态度和方法,学校对家长是什么态度,他们是不是能聆听你的意见,你和孩子是不是能认可校规校纪,上学所花的路程时间远不远,伙食怎么样,学校有没有孩子喜爱的课外活动,等等。


这时候所谓名校如果还在你的候选单上,那就应该去试一试。至少你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孩子某些能力在同龄人中的位置,也能帮助你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去修正你的教育计划和内容。


5、外部培训的需要

家庭社区的活动以外(比如阅读,自学,家务,游戏玩耍,社区服务等),学校的学习和兴趣活动之外,孩子还有自己愿意参加的兴趣活动社会活动,家长觉得有价值的话(至于目的是去深化孩子的长处,还是弥补培养孩子的弱点,这是比较sensitive的地方,需要根据1-3和你的直觉判断怎么打牌),可以扩展孩子的才艺。思维奥数外语体育舞蹈,都可以有。根据你能承受的投资,你的目标和计划,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再根据孩子的变化和孩子一起作出决定。


以上五点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不断Review,Reflect,一步一步完成教育,使你的孩子最终建立他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习惯,增长知识和拓展能力,寻找到他自己的人生目的、热爱和价值。


你看,学校只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名校更是学校中的一部分选择。权衡利弊得失和需要的适配度,确实名校有必要,更好的,那就去,否则就没必要去抢这个资源。即使有能力去名校的孩子,我还是希望家长不要以名校的标准去塑造孩子,因为有可能你的孩子可以成为More Special,More Outstanding的Talent。


如果我的这些文字能增加几个家庭的理性就心满意足了。人性里本来就是有自私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崇高无私。正因为我们明白人类的弱点,才需要有一些清醒的声音来坚持理性和原则,来帮助走向极端的教育潮流回归平衡。

点击文末“写留言”,说出你的观点

与我们分享彼此的教育智慧吧~


本文由小花生网友@xjmomo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各位家长,本公众号可发表孩子写的文章,欢迎投稿,点击了解详情>>


往期热门:

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它站在食物链顶端鄙视你

“手握鞭子”和信奉“快乐就好”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哪个更快乐?

“一带一路”是个啥?家长这样告诉娃!诗意又好懂!

央视纪录片《镜子》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魔都小学鸡娃生存指南

守候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烂漫

一位上海牛妈的自述:我的鸡血史

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妈
谁说当娘的不能吼?你温柔你上啊!

请不要再威胁自己的孩子了

做作业,so easy~

一位初中妈妈的忏悔和反思

心累的妈妈,无法培养出快乐从容的孩子!

一位妈妈给儿子定的手机使用家规!

不要再因焦虑而“绑架”孩子了

聪明妈,化唠叨为放权的二三事


我们是10名小学生家长   来自7座城市

北京   香港  上海   伦敦   深圳   重庆  洛杉矶

在这里   交流科学、实用的教育经验


长按关注“我家有个小学生”家长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